t-09-型火箭_th-7火箭
朋友们好,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t-09-型火箭和th-7火箭的知识分享,希望能解答您的疑惑,接下来我们正式开始!
本文目录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航天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箭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今天,就让我们来揭秘T-09型火箭,探究它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T-09型火箭的背景与特点
1. 背景
T-09型火箭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液体燃料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卫星和深空探测器。该火箭的研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成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使T-09型火箭具备了较高的性能。
2. 特点
(1)高性能:T-09型火箭采用了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和推进剂,具有较高的运载能力和推进效率。
(2)可靠性:T-09型火箭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安全性,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环保:T-09型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对环境友好。
(4)可扩展性:T-09型火箭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根据不同任务需求进行改进和升级。
二、T-09型火箭的应用领域
1. 卫星发射
T-09型火箭可发射各类卫星,包括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在我国卫星发射任务中,T-09型火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深空探测
T-09型火箭还可用于发射深空探测器,如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等。这些探测器将有助于我国拓展深空探测领域。
3. 载人航天
T-09型火箭具备载人航天能力,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T-09型火箭的优势与挑战
1. 优势
(1)技术优势:T-09型火箭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2)产业优势:我国火箭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为T-09型火箭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3)战略优势:T-09型火箭的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2. 挑战
(1)国际竞争:在全球航天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火箭产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巨头的挑战。
(2)技术难题:T-09型火箭在研发过程中仍需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
T-09型火箭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新星,以其高性能、可靠性、环保等特点,在我国航天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国际竞争和挑战,我国应继续加大投入,推动T-09型火箭的研发和生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宇,张勇.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J]. 中国航天,2019(3):32-35.
[2] 刘洪波,李明. 中国火箭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航天器工程,2018(4):45-49.
[3] 郭伟,张华. 我国深空探测技术发展现状及挑战[J]. 航天器工程,2017(2):20-24.
中国火箭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运用火药创制的火箭,将引火物附在弓箭头上,射到敌人身上,或用于过节放烟火。火箭这个词在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就已出现。
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现代火箭。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研制航天运载火箭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继1962年3月21日首次试验失败之后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立项研制;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0年1月30日,中国研制的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使中国具备了发射中低轨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甘肃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由“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发射高轨道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这是中国第一次一箭多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发射服务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扩展资料
中国发射基地
1、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建于1958年,是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也是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和探空气象火箭的综合发射场,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
2、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于1982 年交付使用,自1984年1月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已发射国内外卫星28次。
3、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区,具备了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的能力,担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资源、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
4、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附近,是中国以前的一个发射亚轨道火箭(如弹道导弹)的测试基地。卫星发射中心。建设是为未来中国航天事业而发展。这中心将可以用来发射正在研制的重型长征五号系列火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箭(燃气推进装置)
百度百科-中国运载火箭发射记录
美国航天局用什么运载火箭运载了凤凰号
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
凤凰号火星探测器于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5月25日19时53分(北京时间5月26日7时53分),在火星北极成功着陆。相当于地球位置的加拿大北部。“凤凰”号于2007年8月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经过4.22亿英里的长途跋涉才来到火星。按计划,凤凰号将在火星实施为期90天的探测任务,以对这个红色星球之前尚未探测过的北极地区展开勘测,据认为此处可能有大量冰藏在地表下面。“凤凰”号缺乏探测外星生命迹象的工具,不过,它将研究冰是否融化过,寻找北极永冻土中有机化合物的踪迹,以确定生命是否曾经在此出现过。
航行在浩瀚宇宙中的他们
新视野号,探测任务:冥王星,发射时间:2006年1月19日
哪些国家成功发射过人造卫星?更多
苏联在1957年10月4号发射人类首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大隅”号。
相关词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航天飞机 运载火箭
内容整理: 郭飏
中文名
凤凰号火星探测器
目标天体
火星
所属国家
美国
发射时间
2007.8.4 5:26:34.596(EDT)
运载火箭
德尔塔2型火箭
发射地点
肯尼迪航天中心17A发射台
目录
1 设计特点
�7�4 研制背景
�7�4 结构设计
2 任务
3 命名特点
4 升空后
5 相关疑问
6 着陆火星
7 新发现
8 首次发现
9 遇到灾难
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设计特点
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研制背景
“凤凰”号的着陆地点设在纬度同地球格陵兰或阿拉斯加州北部相当的广阔浅谷。
成功着陆后,重约772磅(约合350公斤)的“凤凰”号将在原地等候15分钟,待着陆掀起的尘埃物质落定,它将展开太阳能电池板,升起气象天线杆,将周围环境的第一批照片传回地面。在接下来的几个火星日,“凤凰”号将检查机载仪器,伸展机械臂铲起第一堆火星土壤样本。一个火星日约比地球上的一天长40分钟。在度过第10个火星日之前,“凤凰”号将进入“挖掘”阶段,每天有两小时用来挖土壤,这个阶段预计将占据此次任务的绝大部分时间。
“凤凰”号的设计寿命为90天,尽管科学家表示,“凤凰”号的使用寿命可能会延长一个月左右,在晚夏或初秋继续看到它的身影,不过它在火星上探测的时间绝对不会有“勇气”号和“机遇”号那么长。这是因为“凤凰”号上的太阳能电池板不能产生足够多的能量,令其安然度过火星冬天。阿韦德森说:“它的三只脚会深深嵌入地下,上面沾满干冰,太阳又会在地平线以下。”言下之意,“凤凰”号不能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获取大量能量。
按计划,“凤凰”号在飞行10个月之后到达火星,在火星北部平原开始
着陆后的示意图
其三个月的探测活动。如果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将是在“海盗”号探测任务之后时隔30年机器人首次在火星表面以下钻孔。着陆后,“凤凰”号将在其微型火炉中加热火星土壤样本,研究其化学构成。“凤凰”号火星任务首席科学家、亚利桑那大学的彼得·史密斯博士表示,“凤凰”号能够检测有机物的存在,不过它不能分辨出里面是否存在DNA或蛋白质。
“凤凰”号着陆地点之所以选择在北极点,是因为以前的探测器曾发现冰冻水潜伏于火星地表之下的证据。有科学家认为火星上一个宽30英里左右的浅滩可能是古代海洋遗留下来的。但是,“凤凰”号将会寻找已经存在10万年的液态水的证据,现如今,干涸的火星表面没有液态水,“凤凰”号的任务就是探测地下冰是否已经融化,创造了更为潮湿的环境。
科学家一般认为,融化的冰水以及有机物质和稳定热源是生命存在的三要素。为了避免“凤凰”号无意之中将地球有机物带到火星,技术人员在准备探测器发射时必须多加小心。“凤凰”号已经过干热处理和精确清洗,使其表面微生物数量降至最低。另外,作为防污染的举措之一,它的机械臂还被封存于特殊材料之中。
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结构设计
在开展探测任务之前,“凤凰”号火星车必须先要在弥漫着尘
着陆示意图
埃物质的火星表面成功着陆,火星向来以吞噬人造探测器著称。各国共向火星发射了15个探测器,但迄今只有5个着陆成功。
“凤凰”号的设计很独特,有三条腿支撑,机械臂长20英尺,由铝和钛两种材料制成,工作起来像一台反铲挖土机,一铲下去能在火星上挖出20英寸深的沟,接着旋转就能将土壤样本取出。尽管“凤凰”号缺乏探测火星过去或当前生命形式的工具,不过科学家仍然希望它能揭开火星北极圈是否含有适合微生物生存的迹象之谜。
造价只是孪生探测器的一半
“凤凰”号探测器是美宇航局“侦察”计划的第一个任务,即利用小型太空探测器研究火星的计划。“凤凰”号由美宇航局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负责管理,造价4.2亿美元,几乎是造价8.2亿美元的“机遇”号和“勇气”号的一半,这两个孪生探测器于2003年发射,仍在火星上漫游。
“凤凰”号探测器的名称有着特殊含义,美宇航局希望它能在以前任务失败的基础上,完成凤凰涅盘般重生。“凤凰”号原计划作为“火星奥德赛”探测器于2001年一同飞向红色星球,不过因为担心发射日程安排过于紧密会适得其反,于是在1999年取消了发射计划,“火星奥德赛”探测器最后只身前往火星。
主要使命完成后变身气象站
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并非一帆风顺。1998年发射的“火星气候探测器”因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美宇航局在度量单位上出现错误,结果在靠近火星时被烧成灰烬。而美宇航局次年发射的“火星极地着陆器”在火星南极点着陆时,因火箭发动机提前关闭,从此下落不明。这两个探测器的残骸迄今尚未被发现。
“凤凰”号探测器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携带了类似于“火星极地着陆器”探测任务所搭载的一些科学仪器。据喷气推进实验室项目主管巴里·戈尔茨坦介绍,工程师们在过去四年对“凤凰”号进行了严格测试,“以将这套系统可能遭遇到的一切故障提前排除。”如果“凤凰”号能顺利完成其主要探测任务并幸存下来的话,随后它将变成一个气象站,用于收集有关火星大气层的数据。
“凤凰”号探测器是一个由3条腿支持的平台,平台直径1.5米,高约2.2米;其中心是一个多面体仪器舱,舱左右两侧各展开一面正八边形太阳能电池阵,跨度5.52米。与“火星极地着陆器”相比,“凤凰”号探测器的最大变化是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凤凰”号探测器携带了7种科学探测仪器,美国宇航局工作人员把它们戏称为7种探索火星生命来源的“秘密武器”,它们分别是:
(1)机械臂(RA)
它是“凤凰”号探测器上最重要的设备,用来挖取火星表面及表面下层的土壤样品。它将挖得的样品送入着陆器搭载的“显微镜电化学与传导性分析仪”和“热与气体分析仪”中进行化验分析。
机械臂长2.35米,有4个自由度,末端装有锯齿形刀片和波纹状尖锥,能在坚硬的极区冻土表面,挖掘1米的深坑。机械臂还可为装在臂上的相机调整指向,引导测量热与电传导性的探测器插入土壤。
(2)显微镜电化学与传导性分析仪(MECA)
它是在“火星勘探者”计划中所使用的仪器基础上略加改进而成的,包括湿化学实验室、光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热与电传导性探测器4台仪器,用以检测土壤的元素成分以及给土壤样品拍摄成像。
(3)热量和释出气体分析仪(TEGA)
它包括微分扫描热量计和质谱仪两部分,用以对土壤样品的吸热和散热过程进行观测记录,并对加热后释放出的挥发物进行分析。
(4)表面立体成像仪(SSI)
用以测绘高分辨率的地质图和机械臂作业区地图,进行多光谱分析和大气观测。它可拍摄着陆位置地形的高清晰度、彩色、立体图像。
(5)机械臂相机(RAC)
它安装在机械臂末端的挖掘铲上,用以拍摄机械臂采集的土壤样品的高分辨率图像,分析土壤颗粒的类型和大小。
(6)火星下降成像仪(MARDI)
用于在“凤凰”号下降过程中动态拍摄火星表面,勘察着陆点附近的地质情况。
(7)气象站(MS)
这是加拿大宇航局为“凤凰”号着陆器专门研制的新仪器。它由激光雷达和温度压力测量装置两部分组成,可以监测火星大气层的尘埃、温度等变化,记录火星北极每天的天气状况。
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任务
编辑
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8月4日5点26分34秒596毫秒(北京时间
凤凰号利用火箭推进器进行软着陆模拟图
8月4日17点26分34秒596毫秒),美国“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由一枚德尔塔2型火箭从肯尼迪航天中心17A发射台发射升空,开始飞往火星。
在火星地表之下“探冰”
“凤凰”号在2008年5月25日火星北极圈一处平原的永久冻土地带着陆,之后利用先进的铝钛合金机械挖掘臂等7种仪器开展各种探测,如在火星地表之下“探冰”,寻找火星历史可能存在某种生命形式的新线索,以及观测火星北极气候循环模式等。
“凤凰”号的设计探测使命为3个月,整个项目耗资约4.2亿美元。这是美国宇航局名为“侦察”的低成本火星探测计划发射的第一个探测器。如果“凤凰”号成功在火星着陆并展开探测活动,这将是自30年前“海盗”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钻孔探测之后,人类探测器再次将探测范围延伸到火星地表之下。
“凤凰”号与火星上经历尘暴考验的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风格迥异。2004年登陆火星的这对孪生火星车,作业方式是在火星靠近赤道区域的表面漫游,而“凤凰”号将会采取在火星北极地区“蹲点”的方式,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
欲揭示火星冰冻水来源
此前的火星探测结果表明,这颗红色星球现虽然干燥、贫瘠,但远
着陆图
古时期很可能遍布着河流与海洋。科学家相信,火星上很可能有过某种形式的生命存在。
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探测器曾在火星北纬65度以北发现大范围冻水层存在的证据。“凤凰”号就是奔着这片冻水层而去。
科学家猜测,冻水层可能是火星远古海洋的冰冻残留物,也可能是火星大气层中的水蒸气散播到地表之下形成的,或者是远古巨大冰原后退时遗留下来的。
人类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迄今均未在火星干旱的表面发现水存在的痕迹。“凤凰”号“探冰”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探测火星极地的地下冰是否存在融化并创造出一个湿润的“地下小环境”的可能。
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命名特点
编辑
着陆探测器取名“凤凰”,寓意“浴火重生”。美国宇航局在介绍材料中说,“凤凰”号实际上脱胎于以前一个夭折的火星探测器项目,其中的许多组件都被再利用,成为“凤凰”号的基本构架。另外,“凤凰”号设计人员还借鉴并改进了1999年在火星着陆后下落不明的“火星极地着陆者”探测器的一些设计。宇航局说,希望在前辈基础上“重生”的“凤凰”号能不负众望,在火星探测中有更多的重大新发现。
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升空后
关键过程
美国宇航局于2007年8月发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凤凰号将飞行约6.8亿公里,于2008年5月在火星北极软着陆,它将在火星挖掘土壤,以了解当地环境是否适合生物生存。以下为凤凰号点火升空后的关键步骤
T-00分00秒
发射升空
“美国发射联盟”的德尔塔 2型火箭的一台主发动机和两个微调推进器在发射前一刻启动。6台地面起动的捆绑式固体火箭发动机在 T-0 点火, “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开始发射。
T+01分03秒1
地面起动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
这 6台由阿联特技术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地面起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耗尽并燃烧。
T+01分05秒5
空中启动 地面起动点火
绑在德尔塔 2型火箭一级段的剩余三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
T+01分06秒0
丢弃 地面起动固体火箭发动机
6台燃料耗尽的地面起动固体火箭推进器以3个为一组丢进大西洋。
T+02分11秒5
丢弃 空中起动固体火箭发动机
燃料用尽之后, 3个完成使命的空气启动固体火箭推进器向大西洋方向弹射出去。
T+04分23秒3
主发动机熄火
在消耗完 RP-1 燃料和液氧之后, Rocketdyne RS-27A 一级段主发动机关闭。微调发动机不久之后也熄火。
T+04分31秒3
一级火箭分离
德尔塔火箭一节段完成使命,现在开始分离。它将落入大西洋。
T+04分36秒8
二级火箭点火
一节段火箭丢弃之后,德尔塔火箭二节段接过接力棒。 Aerojet AJ10-118K 液体燃料推进发动机第一次点火加热,推动“凤凰”号探测器继续向高处飞行。
T+05分03秒0
丢弃 有效载荷整流罩
安装在德尔塔 2型火箭上、用于保护“ 凤凰”号探测器的 直径 9.5 英尺的有效载荷整流罩在上升期间一分为二。
T+09分20秒5
二级火箭第一次熄火
二节发动机在以 28.5 度倾角 到达 86.4X96.5 海里的轨道之后 关闭,完成其第一个发射点火任务。德尔塔 2型火箭及绑在其上的“凤凰”号探测器现处于二节火箭重新点燃之前的滑行阶段。
T+73分47秒2
二级火箭重新启动
德尔塔 2型火箭的二节发动机再次点燃,使有效载荷加速飞行。
T+76分02秒3
二级火箭第二次熄火
在以 28.5 度的倾角到达 87.7 X 13,128.1 海里的轨道之后,二节火箭完成使命关闭。在接下来的一分钟, 德尔塔 2型火箭一侧的微型推进器将会被点燃,推动“凤凰”号准备好同二节火箭分离。
T+77分05秒5
二级火箭分离
液体燃料推进的二节火箭与德尔塔 2型火箭的剩余部分完全脱离。
T+77分42秒8
三级火箭点火
Thiokol公司的星辰-48B型固体燃料三节发动机点火,驱动“凤凰”号探测器离开地球轨道。
T+79分10秒3
三级火箭熄火
在耗尽所有液体推进剂之后,三节火箭燃烧,“凤凰”号探测器发射顺序的动力阶段完成。
T+84分10秒3
“凤凰”号探测器分离
美宇航局 “凤凰”号探测器同三节火箭分离,开始向红色星球飞去,为期 9个月。
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相关疑问
问题二:“凤凰”号要做什么?
答:2002年,美国“奥德赛”探测器曾在火星北纬65度以北地区发现存在冰冻层的证据。科学家希望“凤凰”号能帮助他们看清这片冰冻层的真面目,分析冰冻层是否曾融为液态水。此外,借助“凤凰”号挖掘的火星土壤样本,科学家也可分析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化合物。从水和有机化合物这两条线索中,科学家就能进一步推断火星的历史环境是否适宜生命存在。
问题三:“凤凰”号与火星车有何不同?
答:“凤凰”号靠3条“腿”支撑身体,不能移动,着陆后在原地“蹲点”开展探测活动。而火星车顾名思义是一辆“车”,可四处开动进行探测。
问题四:“凤凰”号的着陆方式有何特殊之处?
答: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之前在火星着陆时使用安全气袋作保
凤凰号在进行组装和测试
护,在火星表面弹跳并停稳下来,然后气袋打开,火星车开动。“凤凰”号则采用“软着陆”方式。它在进入火星大气层时,依靠与大气的摩擦和释放降落伞来一次大减速,时速从2万公里骤降至8公里,快接近地面时再通过推进器点火制动进一步减速,最终稳稳落在火星表面。这也是自1976年“海盗1号”和“海盗2号”探测器登陆火星以来,美国再次成功实现火星探测器的制动减速着陆。
1、相约凤凰号
此图是凤凰号在进行组装和测试,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太空系统性能如何。凤凰号脱胎于以前一个夭折的火星探测器项目,其中的不少组件被再利用,成为凤凰号的基本构架,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还进行了一些改进。
2、奔向火星
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是于北京时间2007年8月4日17点26分由德尔塔2型运载火箭从美国佛洲卡纳维拉尔角(Cape Canaveral)发射台发射升空的,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火星。
3、火星着陆点
凤凰号的火星着陆点位于在火星北极平原瓦斯蒂塔斯-伯勒里斯上,此着陆点比先前太空船着陆火星的位置更加靠北一些。
4、着陆点相对地球的位置
凤凰号的火星着陆点位于火星北极大约北纬68°、东经233°的地方,相对地球而言,
此位置相当于地球上的加拿大北部,如图上所示的地球位置。
5、进入火星大气
此电脑生成图片是凤凰号火星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07年5月26日进入火星大气的情景。
6、降落伞减速下降
为了减慢凤凰号降落火星表面的速度,凤凰号展开一把巨大的降落伞,让凤凰减速下降。
7、校对着陆装置
当着陆火星表面越来越近时,凤凰号火星着陆车扔掉保护它进入火星大气的隔热板,并展开3条着陆腿,按预定方式着陆。
8、对准目标位置
此明暗地形图表明凤凰号着陆火星的目标位置及其周围的地形情况,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凤凰号2014年5月26日着陆火星的位置是在此图上的椭圆形的中心,不过它也可以着陆在最大的椭圆形中,实现成功着陆。
9、制动火箭启动刹车
当制动火箭引擎启动后,美国宇航局的凤凰号开始进一步减速到达火星表面,并恢复自身的平衡以安全着陆在火星上。
10、火星上的冰站
此图显示凤凰号着陆火星表面后在着陆点展开其生死攸关的太阳能板和尖端带铲子的机器臂。
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新发现
美国航空航天局新发现
中新社洛杉矶2008年6月21日电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二十日正式宣布,“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在着陆地点附近挖到的发亮物质是冰冻水,从而证实火星上的确存在水。这也是人类通过探测器在地球以外首次获得冰冻水样本。
2008年6月15日,“凤凰”号 探测器在挖掘火星表面的红土时发现了一些发亮的小方块,在阳光的照射下,四天后这些小方块消失了。
“凤凰”号探测任务负责人、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彼得·史密斯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天,我自豪而高兴地宣布,我们已经找到证据,证明这些坚硬的明亮物质的确是冰冻水,不是其他什么物质。”
据介绍,科学家已经排除了这些小方块是干冰或盐的可能性。因为盐不会蒸发;而二氧化碳需要更低的温度才能变成固态(干冰)。在凤凰号着陆地点白天的温度大概是零下32℃,晚间是零下80℃。在火星稀薄的大气中,干冰需要更低的温度。彼得·史密斯说,在火星上,水的沸点只有4℃,水在很低的温度下就会迅速蒸发。
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同时透露,凤凰号机械臂2008年6月19日在挖掘时碰到了坚硬的表层,科学家判断这很可能是更大的冰层。
科学家称,他们要探索的真相不仅仅是在火星上找到水,还要探寻火星上的矿物质、化学成分和有可能的有机化合物。
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首次发现
火星下雪
中新社洛杉矶2008年9月29日电火星上也有下雪!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已经探测到来自火星云层的降雪,而且找到了火星上曾经存在液态水的最新证据。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当天公布了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的最新科学成果。凤凰号上一个用来收集火星大气层和火星表面相互作用的激光设备已经探测到火星降雪,降雪来自凤凰号着陆点上空大约四千米的火星云层,数据显示降雪在到达火星表面前已经气化。
负责凤凰号气象检测系统的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吉姆·怀特威说,火星上下雪的景观从来没有被发现过,科学家未来将寻找可能降落火星表面的降雪。
除了首次发现降雪,凤凰号还找到了火星上存在碳酸钙和粘土的线索。碳酸钙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在地球上,绝大部分碳酸盐和粘土只有在液态水的作用下才能形成。这些证据来自凤凰号上的热力与释出气体分析仪(TEGA)及电化学传导性显微镜分析仪( MECA)。
凤凰号采集到的火星土壤样本被装入“热力与释出气体分析仪”进行加热,结果释放出无色气体,经质谱仪分析,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而且释放气体的温度与大家熟知的碳酸钙释放二氧化碳温度一致。通过电化学传导性显微镜分析仪检测,发现土壤样本中钙的浓度与碳酸钙缓冲液的钙含量一致。此外,通过凤凰号上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土壤中有一些表面光滑的微粒,这些微粒与粘土十分相像。
截至6月29日,原计划运转三个月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已经工作了一百二十七天。
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遇到灾难
凤凰号的灾难
为什么去火星的路这么艰难?
首先,地球与火星之间的通讯无法保障,火星和地球说是最“亲近”的哥儿俩,那是天文观念,其实他们远着呢,即使最近的距离也有5500万千米,加上两颗星球都还自转,这让从地球发出去的电磁波无法保证能持续、准时、稳定地传给火星太空船。另外,科学家通过仪器给太空船发去的指令(也是另一种电磁波),只能在五分钟后到达,而太空船在火星上遇到什么状况,也是在5分钟之后到达,地球上的科学家才知道。通讯不畅的问题还真不小,好在在“凤凰”之前美国已发射出好几艘火星无人太空船,这些弟兄们可以帮“凤凰”往地球传话。其次,降落困难大。飞船飞入火星大气层以后,要遭遇“黑色7分钟”。也就是飞船飞入火星大气层到降落,大约要经过7分钟的时间,然而在这短短的七分钟里,飞船要经受严峻的考验:要避免被火星的大气层烧掉,准确在火星大气层展开降落伞,准确开启刹车火箭,保证上面的仪器不被摔坏,保证飞船着落时没有“四脚朝天”等。另外,火星大气浓度仅为地球大气浓度的1%,飞船着落时想利用空气的浮力,难!以前很多火星太空船着落器都是在着落这个环节失败的,摔坏在了火星上。
“凤凰”号逐渐被“冻死”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2008年6月28日宣布,将从当天开始逐个关闭“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上的加热器,以节约能量,让“凤凰”号在探测使命结束前完成更多工作。而这一探测器也将在火星渐渐到来的严冬中被“冻死”。
国家航空和航天局2008年6月28日在一份声明中说:“与预期相同,火星北半球正由夏季转入秋季。由于白昼变短,太阳能电池板收集阳光时间变少,探测器发电量降低。”
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项目经理戈尔德施泰因说,如果不采取措施,“凤凰”号的用电量将超过发电量,工作难以持续。
国家航空和航天局2008年6月28日起开始逐个关闭“凤凰”号上4个加热器。没有了这些加热器,“凤凰”号上的机械臂将无法继续使用。随着火星进入严冬,“凤凰”号的信号将最终消失。
中国有那些卫星、火箭
太长了,不知你有没有耐心看。
中国卫星
(一)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它的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卫星自重173千克,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初始轨道参数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倾角68.5度,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外为直径约1米的近似球体的多面体,它以20.009兆赫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二)返回式卫星
从1974年到1996年,中国共发射了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有16颗按计划正常返回地面。它们当中最长的在太空飞行15天,送回的大量遥感资料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返回式卫星上良好的微重力环境,为开展空间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微量力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卫星质量1800-2100千克,工作寿命3-15天。
(三)东方红二号甲卫星
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是在东方红二号卫星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中国第一代实用通信卫星。它也是一颗双自旋稳定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该卫星1988年3月7日首次发射,现已发射3颗,分别定点于东经87.5度、东经110.5度、东经98度,覆盖个中国。此型号卫星主要用于国内通信、广播、电视、传真和数据传输。外形尺寸直径2.1米高3.68米的圆柱体卫星质量441千克,有效载荷4个C波段转发器,工作寿命4年半。
(四)东方红三号卫星
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射的通信卫星中,性能最先进、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卫星,达到了国际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东方红三号卫星于1997年5月12日发射,5月20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东方红三号卫星采用全三轴姿态稳定技术、双组元统一推进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等先进技术,可满足国内各种通信业务的需要。
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2220×2200×1720(毫米)的双翼六面体,双翼展开后总长度为 18.096米。
卫星质量:1206千克(静止轨道),有效载荷24个C波段转发器,工作寿命8年。
(五)风云二号卫星
风云二号卫星是中国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定点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它主要为提高中国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及气象科研服务。卫星采用双自旋稳定方式,星上装载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及数据收集转发系统能取得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它还可收集气象、海洋、水文等部门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数据监测。
主要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直径2.1米,高1.6米的圆柱体
卫星质量:起飞时1369千克,工作寿命3-4年。
(六)资源一号卫星
资源一号卫星是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无线电传输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将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在中国3个地面站配合下,卫星传输的遥感图像可覆盖中国全部陆地、海域和大部分邻国的全部或大部分领域,并可获取国外任一区域的地面图像信息,经地面加工处理成各种所需的图片,供用户使用。资源一号卫星1988年经中国和巴西政府批准、进行联合研制。
外形尺寸:2000×1800×2250(毫米)的单翼六面体
卫星质量:1540千克,有效载荷五谱段CCD相机等,工作寿命2年。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的火箭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工作时燃料的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火箭机械能.现代火箭用来发射探测仪器,以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的飞行器.目前各种型号的中国火箭有:
1、长征一号是我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以两级液体火箭为基础,加固体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由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研制.全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抓总.箭长29.46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81.5t,起动推力达106 N.二、三级有转接锥壳相连.第三级与第二级完全分离后,起旋火箭点火,使第三级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抛脱.长征一号火箭具有将300 kg的卫星射入倾角为70°、高为440km的圆轨道的运载能力.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再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
“长征一号”的改型,“长征一号丁”,在原一二级基础上,更换三级固体发动机,将使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700kg~750kg.
2、长征二号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全箭长约32m,最大直径3.35m,起飞质量190 t,一级装有4台发动机,地面推力为2.8×106 N,二级主发动机真空推力7.3×105 N,还有4个可以遥控的游动发动机(总推力4.7×104N),能将1.8 t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974年11月首次发射,由于一根导线有暗伤,导致飞行试验失败.1975年11月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准确入轨.接着,又发射两次,均获成功.
随着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要求的提高,“长征二号”火箭也作了相应的技术状态的修改,使技术性能和运载能力均有所改进和提高.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 t左右,命名为“长征二号丙”,多次发射均获得成功.发射表明:“长征二号丙”设计方案正确,性能稳定,质量可靠,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3、长征二号E即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一枚推力捆绑式(也叫集束式)运载火箭,它是以经过改进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作芯级(一级加长4.6 m,二级加长5.2 m)第一级箭体上并联4个长15.3 m,直径2.25 m的液体助推火箭.上面级和卫星都装在直径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内,全箭长49.7 m,芯级直径3.35 m,芯级一级发动机4机关联,加上4枚助推火箭,总推力为6×106N,可把8.8 t有效载荷送入200 km的圆轨道,1988年底获准研制,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预定目标.1990年7月16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和一模拟有效载荷准确送入轨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制成功一个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属罕见,它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满足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需要奠定了基础.1992年为澳大利亚发射两颗美制第二代通信卫星.
这种火箭,如配以中国的固体推进剂的上面级可将3 t的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如配以液氢液氧推进剂上面级,构成“长征二号E/HO”,其同步轨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将达到4.8t.
4、长征三号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原型加氢氧第三级组成的三级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设计和研制第三级,第一、第二级由上海航天局承制,全箭总长44.56 m,起飞质量202 t,起飞推力2.8×106 N,第三级氢氧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启动.其同步转移轨道推力为1.4×104N.198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由于第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不正常,卫星进入近地轨道运行.经过70个昼夜的奋斗,4月8日再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为香港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步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5、“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甲”是为发射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它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同步转移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 t提高到2.5 t,它是一种大型三级液体火箭,全长52.5 m,直径和整流罩均超过长征三号,起飞质量241 t,起飞推力3×106 N,火箭质量近40 t,自1986年2月开始研制,重大技术有30多项,其中火箭的三级推力氢氧发动机,冷氦加温增压系统,动调陀螺四轴平台,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等4项技术已属世界一流.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倾注8年心血研制的这种运载火箭,至今发射3次,均获成功,巍巍长箭涉三关,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一页新的篇章.
首试锋芒送双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时间下午4时34分,最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一颗“实践4号”空间探测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上太空.
前功尽弃经磨难.第二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于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时2分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成功,火箭点火升空后,经过24分钟飞行,把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送入近地点20.58 km,远地点36 220 km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完成第三次变轨,进入巡航姿态.经过三次变轨后,卫星已在准同步轨道上运行.由于星上姿态控制推力器燃料泄漏,未达到进入同步轨道的目的.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成功地将“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6、长征三号乙我国自行研制、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于1997年8月2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菲律宾卫星送入轨道,这表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能把5 000 kg有效载荷送入高轨道的能力.这是长征火箭第46次成功发射,也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第12次执行商业发射服务合同.
“长征三号乙”火箭全长54838 m,起飞质量426t,可将50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倾角为28.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它充分继承了长征系列的芯级除贮箱加长,结构加强及整流罩加大以外,与长征三号甲火箭相同,也具有在真空条件下二次启动能力的氢氧发动机技术和同轴挠性平台等技术.火箭一级周围捆绑的4个助推器,与长二捆火箭完全相同.由于捆绑了助推器,其控制和遥测系统在长三甲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修改,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马部海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础上设计的三轴稳定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它共有30个C波段转发器和24个KU波段转发器,能向菲律宾、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提供语言、图像和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马部海卫星是亚洲地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其最大分离质量约3770kg,在轨道寿命超过12年.它将定点在东经144暗某嗟郎峡 .1997年10月17日凌晨3点1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发射升空,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远地点47 922 km近地点201 km,倾角24.4º,卫星质量3 700 kg,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48次发射.
7、风暴一号是两级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局研制,火箭长32.6 m,直径3.35 m,起飞推力2.8×106 N,起飞质量191 t,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一级发动机由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二级发动机由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制导系统采用平台一计算机全惯性系统,姿态控制采用有源网络校正装置,贮箱采用主强度铝合金材料,采用自然增压方案.“风暴一号”可把1 5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为了提高运载能力,采用了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发动机混合比偏差,一级采用耗尽关机.二级主发动开机后采用游动发动机小推力飞行入轨等措施.为了提高轨道精度,采用了速度导引有机结合的制导方法,为了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攻克了结构动力学和多星分离运动学的技术关键.
1975年以来,“风暴一号”先后发射了六颗卫星.它们是三颗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和1981年9月20日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三颗卫星.
8、长征四号是一种多用途三级常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低廉,发射场通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上海航天局研制.
“长征四号”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全长41.9 m,改进的一、二级直径为3.35 m,新研制的三级直径为2.9 m,火箭起飞质量249 t,起飞推力3×106N.“长征四号”在总体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加长一级推进剂贮箱4 m,加大一级发动机推力2×105N,三级采用两台5×104N推力的发动机,减轻结构设计质量约300 kg,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该火箭运送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250 kg,运送900 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650 kg.“长征四号”在国内大型运载火箭上首次应用了数字式姿态控制系统.三子级全程氮气压力值增压输送系统,三子级双向摇摆发动机.无水肼表面张力定箱,三级单层高强度铝薄壁共贮箱等多项先进技术.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具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可适应不同质量和尺寸的有效载荷,也可一箭多星发射,这为承担多种卫星的发射业务,特别是为发射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附:
主要数据 长/m 芯级最大直径/m 起飞推力/N 运载能力/t 轨道/km
长征一号 29.46 2.25 1.04×106 0.3 400
长征二号 32 3.35 2.8×106 1.8 近地
长征二E 49.7 3.35 6×106 8.8 200
长征三号 44.56 3.35 2.8×106 1.4 同步轨道
长三甲 52.5 3.35 3×106 2.5 同步轨道
长三乙 54.848 3.35 5.0 同步轨道
风暴一号 32.6 3.35 2.8×106 4.8 200
长征四号 41.9 3.35 3×106 1.25 同步轨道
感谢您的支持,本次关于t-09-型火箭和th-7火箭的分享正式结束!